枣枣曲

井梧未落枣欲黄,秋风来早吹妾裳。含情剥枣寄远方,绵绵重叠千回肠。

封题寄去凭君语,枣甘谁道妾心苦。闺中不识望夫山,君看泪湿床头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女子思念远方丈夫的深情故事,用生活中常见的枣子作比喻,把看不见的相思写得特别真实动人。

开头用"井边梧桐还没落叶,枣子却快黄了"的画面,悄悄点出时间流逝——枣子成熟在深秋,暗示女子已经独自等待很久。秋风提前吹动她的衣裙,其实是写她心里早早涌起的思念,等不到真正的秋天到来。

女子挑最甜的枣子寄给丈夫,这个动作特别生活化。但下一句"谁说枣甜我心不苦"立刻转折,就像我们现代人寄礼物时强装轻松,其实包裹里都藏着眼泪。她反复检查包裹、写了又改的细节("绵绵重叠千回肠"),活画出纠结的思念。

最后两句最戳心:她说自己没见过"望夫山"(传说中妻子望夫化成石头的山),可你看床头被泪水打湿的泥土——原来她天天趴在床头朝丈夫离去的方向哭,不知不觉把土都浸湿了。这个画面比化成石头更震撼,就像现代人手机里存满未发出的消息,枕头哭湿又晒干。

全诗妙在全是日常小事:剥枣、打包、写信、哭湿床头,但组合起来就是最真实的思念。就像我们现在不会直接说"我想你",而是问"你那边下雨记得带伞",古人把深情都藏在一颗枣子里了。

施闰章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