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场景,诗人在禅智寺偶然发现裴郎中的题名,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朋友的思念。
首句“野寺疏钟万木秋”描绘了禅智寺的宁静秋景,寺庙的钟声稀疏,周围树木染上了秋天的色彩。这种景象让诗人感受到一种孤寂与宁静。
接下来,“偶寻题处认名侯”写诗人在偶然间发现了裴郎中的题名,这让他想起了这位朋友。裴郎中曾任职于南郡,现在可能已经离职,过着悠闲的生活。
“地胜东山想驻留”表达了诗人对禅智寺的喜爱,这里风景优美,甚至让他产生了想在此久留的念头。东山常用来代指隐居之地,诗人或许也有归隐之意。
“百盏浓醪成别梦,两行垂露浣羁愁”这两句写诗人借酒消愁,回忆起与朋友分别的情景。酒虽然浓烈,却无法消除心中的离愁别绪,反而让他更加思念故人。
最后两句“心知只有韦公在,更对真踪话旧游”点出了诗人对韦公的思念。他知道只有韦公还在,能够与自己共同回忆过去的游历。这里的“真踪”指的是裴郎中的题名,诗人在此与韦公谈论往事,寄托了对友情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诗中的情感真挚而细腻,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