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灯催臘尽,晓角唤春归。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两句,却像一幅动态的节气画,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出冬去春来的生命感。

第一句"寒灯催腊尽"中,"寒灯"是冬夜里孤独的灯火,它默默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催"字用得巧妙,仿佛那盏灯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推动着腊月(农历十二月)走向终点。我们都能体会到:在寒冷长夜里,一盏灯不仅照亮黑暗,更让人感受到时间一分一秒走过的痕迹。

第二句"晓角唤春归"突然转换场景,黎明时分的号角声("晓角")打破了冬日的沉寂。"唤"字让号角声有了人格化的力量,像是季节更替的报信人。号角通常用于军营,这里却温柔地呼唤春天归来,这种反差让人感受到春天势不可挡的活力。

两句话形成完美对仗:前句写夜晚到季节终结,后句写黎明到新春开始;"寒灯"对"晓角","催"对"唤",工整中带着流动的韵律。最妙的是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春天景象,而是通过冬夜灯火、黎明号角这些日常事物,让我们自然联想到:在看似不变的寒冷中,季节正在悄然更替。这种含蓄的表达,比直接写"春天来了"更有韵味,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变化,往往比轰轰烈烈的转变更触动人心。

释惠崇

释惠崇,(?~一○一七),淮南(今江苏扬州)人(《清波杂志》卷一一),一作建阳(今属福建)人(《图绘宝鉴》卷三)。九僧之一,善诗,工画(《清波杂志》卷一一)。真宗天禧元年卒。今录诗十四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