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写一幅老鹰抓兔子的画,实际上借画抒发了作者对弱肉强食社会的深刻思考。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别人都在赞叹老鹰眼神锐利(夸鹰眼疾),诗人却心疼兔子惊慌逃命(悯兔心忙)。这种反差立刻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悲悯情怀。
中间两句点破现实:这样的画不会激发文人的雅兴(岂动骚人兴),只会助长猎人的残暴(惟增猎客狂)。暗示社会上某些人就像猎人,以欺凌弱者为乐。
最后两句的比喻很犀利:就算用上百尺名贵丝绸(鲛绡百馀尺),也不如给兔子做件保命的衣裳。这里"鲛绡"象征华而不实的赞美,"制衣裳"代表对弱者的实际保护,讽刺人们只顾欣赏强者威风,却无视弱者苦难。
全诗妙在借画说事:通过艺术品的两面性(有人看武力,有人看苦难),揭示社会中的残酷现实。诗人站在兔子角度发声,提醒我们不要成为喝彩的看客,而要关注被欺凌的弱者。这种跨越八百年的同理心,正是诗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和凝
和凝(898-955年),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十九岁登进士第。好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梁贞明二年(916)进士。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后晋天福五年 (940)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后汉,封鲁国公。后周时,赠侍中。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著为《疑狱集》两卷(951年)。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