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

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守着这良田数顷,看一会雨种烟耕。倒大来心头不惊,每日家直睡到天明。

见斜川鸡犬乐升平,绕屋桑麻翠烟生。杖藜无处不堪行,满目云山画难成。泉声,响时仔细听,转觉柴门静。

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三四株溪边杏桃,一两处墙里秋千。隐隐的如闻管弦,却原来是流水溅溅。人家浑似武陵源,烟霭蒙蒙淡春天。游人马上袅金鞭,野老田间话丰年。山川,都来杖屦边,早子称了闲居愿。

遂闲堂即事

堂名遂闲,偃息其间。对着这青编四围、翠玉千竿。壁上关仝范宽,枕上陈抟。

古铜围座锦斓斑,玛瑙杯斟水晶寒。灵石相间玉潺湲,笔砚窗前雨声干。倒大来清安,柴门势不关,一任云飞散。

秋池散虑

池亭草苫,书架牙签。对着这烟波绿惨,霜叶红酣。太湖石神剜鬼劚,掩映着这松杉。恰便似蛟龙飞绕玉巉岩,忄害的些野鹿山猿半痴憨。呼童忙为卷疏帘,老子无语但掀髯。遥瞻,云山露半尖,越显的秋光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人从繁忙的功名世界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田园生活的美好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画卷,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从“功名火坑”中跳出来,来到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这里有无边的良田和烟雨朦胧的农耕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诗人在这里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每天都能睡到天亮,展现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接着,诗人描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鸡犬和睦,桑麻环绕,云山如画,泉声潺潺。这些景象不仅美丽,还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诗人用杖藜(一种拐杖)随意行走,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无法用画笔完全表现出来。泉水的声响让他更加感受到柴门的宁静,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平静。

在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描写中,诗人通过雨后的郊原、溪边的杏桃、墙里的秋千等细节,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流水声仿佛管弦乐声,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这里的生活像极了传说中的武陵源,烟霭蒙蒙的春天让人感受到一种淡雅的美。游人们骑着马,野老们在田间谈论丰收,山川美景尽收眼底,诗人终于实现了闲居的愿望。

在遂闲堂中,诗人享受着宁静的生活。他面对着满屋的书籍和翠绿的竹子,墙上挂着名画,枕上躺着陈抟(传说中的仙人)。这里的陈设古雅精致,宝石、玛瑙杯、玉石等物品增添了一份奢华与雅致。窗外雨声渐渐停息,诗人感到无比安宁,柴门敞开着,任由云彩自由飘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自由与超脱。

最后,诗人在秋日的池亭中,对着烟波、红叶和太湖石,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松杉掩映下,仿佛有蛟龙在岩石间飞舞,野鹿和山猿显得天真可爱。诗人让仆人卷起疏帘,自己则默默无言,只是抚摸着胡须,远眺云山,享受着秋光的淡雅与宁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人从繁忙的功名世界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种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正是这首诗词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