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 其二

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
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
偶从谏官列,谬向丹墀趋。
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
抚剑伤世路,哀歌泣良图。
功业今已迟,览镜悲白须。
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益在跟随皇帝在凤翔时所作,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慨。

首句“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诗人感叹如果早知道会遇到战乱,年少时就该多学一些实用的东西,而不只是读书。这表达了诗人在面对时局动荡时的后悔与自责,暗示他年轻时未能预料到国家将面临的困境。

接着“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诗人后悔没有学习射箭,没能用实际行动抵抗外敌。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未能直接为国家出力的遗憾。

“偶从谏官列,谬向丹墀趋”,诗人提到自己偶然间成为了谏官,上朝时跟随皇帝进殿。这里的“谬”字表明诗人觉得自己并不胜任这样的职位,这反映了他对自身能力的怀疑。

“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诗人未能帮助君主,只把自己当作一个空有虚名的男子汉。这表达了诗人的自嘲与无力感。

“抚剑伤世路,哀歌泣良图”,诗人抚剑望着眼前艰难的道路,唱出对理想破灭的悲伤。这表明诗人在面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未来的不确定性时,内心充满无奈与忧伤。

“功业今已迟,览镜悲白须”,时光荏苒,如今功业未成,看着镜中自己斑白的胡须,诗人感慨万分。这句诗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与诗人的沧桑。

“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诗人一生秉持忠义之心,不贪图个人利益。这句诗展示了诗人的高尚情操与忠诚品格。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自己年轻时未做好准备、未能及时帮助国家和君主的反思,表达了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以及坚守忠诚品格的决心。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