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篇

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淬绿水,鉴红云,
五采焰起光氛氲。背上铭为万年字,胸前点作七星文。
龟甲参差白虹色,辘轳宛转黄金饰。骇犀中断宁方利,
骏马群騑未拟直。风霜凛凛匣上清,精气遥遥斗间明。
避灾朝穿晋帝屋,逃乱夜入楚王城。一朝运偶逢大仙,
虎吼龙鸣腾上天。东皇提升紫微座,西皇佩下赤城田。
承平久息干戈事,侥幸得充文武备。除灾避患宜君王,
益寿延龄后天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宝剑篇》是一首赞美宝剑的诗歌,通过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宝剑的非凡品质和它的重要性。下面我来逐句分析,让这首诗更贴近现代人的理解。

开篇描述

- 第一句:“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这里提到的吴山和越溪是古代著名的宝剑产地。传说中,宝剑是由三种珍贵的金属(“三金”)精心锻造而成的,表达了这把剑的非凡之处。 - 第二句:“淬绿水,鉴红云,五采焰起光氛氲。”剑在水(可能是指磨剑时用的清水)中淬炼,宝剑映照着红云般的光芒,展现出五彩斑斓的火焰,形象地描绘了宝剑的光芒璀璨。

内容与用途

- “背上铭为万年字,胸前点作七星文。”剑背刻有象征永久和平的“万年”字样,剑身点缀着象征吉祥的七星图案,表明这把剑不仅锋利,还富有吉祥和美好寓意。 - “龟甲参差白虹色,辘轳宛转黄金饰。”剑身如龟壳般光滑,闪烁着白光,剑柄则装饰着黄金图案,显得非常华贵。

历史和象征

- “骇犀中断宁方利,骏马群騖未拟直。”这里的“骇犀”和“骏马群騖”都是比喻力量强大,表明这把剑锋利无比,连犀牛也无法抵挡,骏马也无法与其匹敌,强调了它的威力。 - “风霜凛凛匣上清,精气遥遥斗间明。”即使被珍藏在匣中,剑的锋芒依然挺拔,其内在的精气在天际也能感受到,形象地描绘了剑的不朽和不屈。

社会价值

- “避灾朝穿晋帝屋,逃乱夜入楚王城。”这句描述了剑在不同时代、不同场景中的作用,无论是避难还是保护,剑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一朝运偶逢大仙,虎吼龙鸣腾上天。”宝剑遇到了合适的主人后,剑的威力得以充分发挥,像虎吼龙鸣般威猛。 - “东皇提升紫微座,西皇佩下赤城田。”这里通过神话色彩的语言,表达了宝剑作为国之重器,受到尊敬。

平时用途

- “承平久息干戈事,侥幸得充文武备。”即使在和平时期,宝剑也不只是战场上的利器,它还是文武百官的随身宝物,彰显身份。 - “除灾避患宜君王,益寿延龄后天地。”最后两句表达了宝剑对国泰民安的巨大贡献,以及它在人们心中长久的象征意义。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把神兵利器的形象,不仅赞美了宝剑的锋利与美丽,还寄托了人们对和平、吉祥和长生的美好愿望。

李峤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