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为藏山题画
绝唱酬希听。我非鱼、子犹非我,会心谁胜。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华萎难认。
展画里、仙关云磬。浪说挂冠神武早,滞翱翔、那得常清净。
铭鹤罢,倚松暝。
洞庭叶下灵均醒。顾龙门、伤怀眇蹠,杨侯波劲。亲友抟沙坚不散,荒了陶家三径。
溯明月、中秋人定。玉宇琼楼三世影,唤湘灵、鼓瑟苍龙应。
常娥老,维摩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的主题是借画抒怀,表达对人生无常、知音难觅的感慨。全词用典巧妙,情感深沉,我们可以分三层来理解:
上片(开头到"倚松暝")以哲学思考开篇。作者用"子非鱼"的典故(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引出人与人之间难以真正互相理解的困境。画中的仙山云雾、钟磬声本是超脱的象征,但现实中连辞官归隐(挂冠)都难以获得真正的清净。最后"铭鹤罢"暗用卫玠"乘鹤"的典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无奈。
中片("洞庭叶下"到"中秋人定")转入历史联想。屈原(灵均)在洞庭秋色中醒来,看到龙门坍塌、杨侯(可能指杨朱)的学说盛行,暗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抟沙"比喻亲友离散,陶渊明的田园(三径)也已荒芜,中秋明月下只剩孤独守望。
下片("玉宇琼楼"到结尾)将思绪推向宇宙维度。月宫琼楼是永恒的存在,但湘水女神(湘灵)的瑟声和苍龙的回应,暗示艺术可以超越时间。结尾"常娥老,维摩病"的对比尤为震撼:嫦娥代表永恒却衰老,维摩诘(佛教居士)象征智慧却染病,揭示出任何存在形式都难逃局限。
全词最动人的是三重矛盾: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上片)、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片)、永恒与无常的悖论(下片)。作者通过画面意象(云磬、松暝、洞庭月)与历史典故的交织,把个人孤独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最后两句用神话人物的"不完美"作结,反而让整首词获得了一种残缺的美感。
沈曾植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