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关月夜的紧张画面,充满了战前的肃杀气息。
前四句写景:月亮从柳城东边升起,薄云时而遮挡月光又散开。苍茫的月色周围晕染着模糊的光圈,萧瑟的夜风呼啸而过。这里用"微云掩复"的动态描写和"苍茫""萧瑟"的形容词,营造出边关特有的荒凉感。
后四句转入战事:羌族士兵在上郡放火,胡人骑兵在云中一带出没。将军手持符节准备迎战,战士们夜间拉响弓弦发出铮鸣。诗人通过"烧""猎"两个动词展现敌人的嚣张,又用"拥节起""夜鸣弓"表现我军严阵以待的状态。
全诗最妙的是将自然景象与军事行动交织在一起:朦胧的月色、呼啸的寒风与紧张的备战形成强烈对比,既展现了边关特有的苍凉之美,又暗示着大战将至的压抑氛围。特别是"战士夜鸣弓"的结尾,那弓弦震颤的余音仿佛就响在读者耳边,让人真切感受到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
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 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