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送翠英)

燕卷晴丝,蜂黏落絮,天教绾住闲愁。闲里清明,匆匆粉涩红羞。灯摇缥晕茸窗冷,语未阑、娥影分收。好伤情,春也难留,人也难留。
芳尘满目悠悠。问萦云佩响,还绕谁楼。别酒才斟,从前心事都休。飞莺纵有风吹转,奈旧家、苑已成秋。莫思量,杨柳湾西,且棹吟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高阳台(送翠英)》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词,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开头几句,作者用燕子、蜜蜂这些春天的意象,营造出一种闲适却又带着淡淡忧愁的氛围。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作者眼中,却因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变得伤感。燕子轻盈地飞过,蜜蜂忙碌地采蜜,仿佛都在挽留这美好的时光,但终究无法阻止春天的离去。

接下来,作者通过描写窗外的灯光摇曳、窗户的冷清,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凄凉。灯光的晕影映在窗户上,显得格外孤寂。离别的话语还未说完,对方的身影已经渐渐消失,这种场景让人感到无比伤情。作者感叹,春天难以挽留,而人也难以挽留,表达了时光流逝、人事无常的无奈。

词的下半部分,作者将目光转向了周围的景象。芳尘(指春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忧伤。作者问自己,曾经的美好回忆还能萦绕在谁的耳边?离别的酒刚刚斟满,从前的心事却已经烟消云散。即使有风吹动飞莺,也无法改变旧日的家园已经变得萧瑟的事实。

最后,作者劝慰自己,不要再过多地思念过往,不如驾着小船,在杨柳湾的西边,吟诗作赋,享受当下的宁静。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也是面对离别和时光流逝的一种豁达态度。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现实的无力和自我宽慰。这种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得这首词既感人又富有哲理,读来让人心有戚戚焉。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