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花慢·番禺坑头村,有晋松一株,乃陈将军元德避刘宋乱,南来所植,近已枯槁。慈溪访之,赋此索和。因继声以答其岁寒之契云

元熙日月。
付与苍龙,向南田高揭。
之而欲动,孤迥处、可奈冥冥风烈。
雪凋霜瘁,尚独立、不移如铁。
消几番、今古兴亡,莫问寄奴城阙。
世间匠石何人,总材大身闲,愁与谁说。
亭皋抚树,远又叹、生意无端消歇。
过江鲫似,更那补、新亭呜咽。
剩岁寒、老眼枯心,看尽铜驼芜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棵古老的松树,它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变迁。诗人通过松树的形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开头,诗人将这棵松树比作“苍龙”,它屹立在南方的高田上,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松树的枝叶在风中舞动,虽然孤独地立在那里,但却坚韧不拔,像铁一样坚定。诗人通过“雪凋霜瘁”来形容松树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但它依然屹立不倒,象征着坚毅和不屈的精神。

接下来,诗人提到这棵松树见证了历史的兴亡,尤其是“寄奴城阙”的兴衰。这里的“寄奴”指的是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他年轻时曾是寄人篱下的奴仆,后来成为一代帝王。诗人通过松树的视角,感慨历史的变迁,暗示人们不必再追问过去的辉煌与衰落。

诗中还提到“匠石”,这是指那些有才华却无所作为的人。诗人感叹,这些有才之人往往因为时运不济而无法施展抱负,他们的愁苦无人能理解。接着,诗人抚摸着松树,感叹它的生机逐渐消逝,就像世间的许多事物一样,终究会走向衰败。

最后,诗人用“过江鲫”来比喻那些匆匆忙忙的人们,他们像江中的鱼一样,无法改变历史的洪流。而“新亭呜咽”则暗指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悲叹。诗人以“岁寒”作结,表示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依然坚忍不拔,目睹着历史的沧桑,就像那棵古老的松树一样,始终屹立不倒。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一棵松树的形象,表达了对历史兴亡、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精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