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大水二首

歙水震荡方流东,婺水南来塞其冲。
二水争雄屹不去,孤城汇为河伯宫。
经旬水落流民复,身存不用嗟无屋。
君不见去年金虏破淮壖,城郭千里无人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甲申大水二首》描绘了一场洪水灾害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对比洪水与战乱的破坏,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诗的开篇描述了洪水的凶猛:歙水和婺水两股大水流向不同方向,却在孤城附近形成水势的对抗,导致洪水泛滥,城市变成了水神的宫殿(“河伯宫”)。这里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洪水的威力,也暗示了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力感。

接下来,作者提到洪水退去后,流离失所的百姓逐渐返回家园。虽然房屋被毁,但能活下来已是万幸。这种无奈的乐观,反映了灾后百姓的坚韧与生存意志。

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引入了一个更严重的灾难对比:去年金虏(指金国军队)入侵淮河流域,导致千里城郭变成无人区。相比洪水,战争的破坏更为彻底和持久,百姓的苦难也更加深重。

通过这场洪水与战争的对比,作者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更深刻揭露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毁灭性影响。他提醒读者,比起天灾,人祸带来的灾难更加可怕,呼吁人们关注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通过对比手法,既展现了自然灾害的威力,又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最终传达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滕岑

滕岑(一一三七~一二二四),字元秀,严州建德(今浙江建德东北)人。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一一五九)领乡荐,屡试进士不第。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特奏名,调徽州歙县尉。终母忧,再调温州平阳县丞,秩满监南岳庙。宁宗嘉定十七年卒,年八十八。有诗集,已佚。事见《桐江集》卷一《滕元秀诗集序》。滕岑诗,据《瀛奎律髓》、《永乐大典》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