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好 泛艇春溪作

碧透双溪尾。
蒲桃浪、惯被暖风吹碎。
琉璃正滑,簟纹小展,一川空翠。
春衣篷舱慢倚。
十载事、从头都记。
算飘零、曾度汶水,漳水沁永泜水。
汶水长绕孤城,漳水又抱,铜台废址。
可怜沁水,还灌太原残垒。
三关怒涛夜起。
过泜水、重嗟馀耳。
总不如、春水江南,柔蓝千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次春日泛舟溪上的经历,但背后藏着作者对人生漂泊的深沉感慨。

上片写眼前美景:溪水碧绿清澈,春风吹碎水面的波纹,船在如玻璃般平滑的水面滑行,两岸青山倒映水中。作者懒洋洋倚在船篷里,这些熟悉的景色让他回忆起过去十年漂泊四方的经历——他曾到过山东的汶水、河北的漳水、山西的沁水和泜水。

下片笔锋一转,用四条河流串起历史沧桑:汶水环绕的孤城、漳水边的铜雀台废墟、沁水流经的太原古战场、泜水畔韩信背水一战的遗迹。这些地方都承载着战乱与兴亡的故事,连夜晚的浪涛都带着怒意。最后笔锋收回,感叹这些充满历史伤痕的北方河流,终究比不上眼前江南温柔的春水。

全词妙在两条线索交织:明线是春日泛舟的闲适,暗线是十年漂泊的沧桑。作者用"水"作为贯穿全篇的意象,通过对比北方战乱之水和江南和平之水,最终落脚在对安宁生活的珍视。这种将个人经历、历史典故与眼前景物自然融合的写法,让简单的春游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