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岁得元初刘京叔归潜志写本自叙著书之时年三十二经涉忧患记忆见闻所居堂曰归潜因以名书仆行年正与相同遭时多故亦有归潜之志遗编触手怅然动怀漫书长句以当跋尾

北庭耆献近销沈,天假才人著作林。
离乱年华嗟逝水,丛残文字抵兼金。
遗民故国空凭吊,野史荒亭共赏音。
浪说归潜归未得,短檠披卷泣红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偶然得到一本古书后的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是"书的故事"。作者偶然得到元代刘京叔写的《归潜志》,发现刘京叔写这本书时32岁,和自己现在同龄。这本书记录了乱世中的见闻,就像用文字保存了逝去的时光。作者觉得这些残破的书页比黄金还珍贵。

第二层是"人的共鸣"。作者读着前朝遗民写的书,感觉自己和他们心意相通——都是生活在动荡年代的知识分子。书中提到的"归潜堂"(隐居的书斋)让作者也产生了归隐的念头,但现实是"想隐居却无法真正隐居"的无奈。

第三层是"深夜的眼泪"。最后两句最动人:深夜点着油灯读书时,眼泪滴在书页上,打湿了书里的小蛀虫(红蟫)。这个细节既写实又充满象征——眼泪既是为古人而流,也是为自己相似的命运而流。

全诗用"古书"串起了古今文人的共同困境:在乱世中,用文字记录时代是知识分子的使命,但记录时又难免带着无力改变的痛苦。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