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其二 渔父词,张志和之兄松龄所作也,有招玄真子归隐之意。居士为姑苏郡守,浩然有归志,因广其声为浣溪沙,示姑苏诸友
乐在烟波钓是闲。
草堂松桂已胜攀。
梢梢新月几回弯。
一碧太湖三万顷,屹然相对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草堂松桂已胜攀。
梢梢新月几回弯。
一碧太湖三万顷,屹然相对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渔父在太湖边钓鱼的悠然生活,表达了他对归隐自然、远离尘世的向往。
首先,词的开头“乐在烟波钓是闲”直接点出了渔父的快乐所在:在烟雾缭绕的湖面上钓鱼,享受这份闲适与宁静。这里的“烟波”不仅指湖面上的雾气,更象征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渔父的生活看似简单,却充满了自由与满足。
接着,“草堂松桂已胜攀”进一步描绘了渔父的居所。草堂周围有松树和桂树,这些植物不仅为渔父提供了自然的美景,也暗示了他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松桂的“胜攀”意味着这些植物已经长得高大,象征着渔父长期在此隐居,生活安稳。
“梢梢新月几回弯”则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新月弯弯,意味着渔父在这里已经度过了许多个宁静的夜晚。这种时间的流逝并不让人感到焦虑,反而增添了一份悠然自得的意味。
下阕“一碧太湖三万顷,屹然相对洞庭山”描绘了太湖的壮阔景象。太湖的水面一望无际,湖水碧绿,与洞庭山相对而立,形成了一幅宏大的自然画卷。渔父在这片广袤的天地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进一步加深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与宁静。
最后,“狂风浪起且须还”虽然提到了风浪,但并不意味着渔父的生活是动荡不安的。相反,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即使风浪来临,渔父也能从容应对,适时返回。这种态度正是渔父对生活的一种深刻理解——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渔父在太湖边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由、宁静和自然的热爱。渔父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深刻的满足感。这种生活态度,即使在现代,也能引发人们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
向子諲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