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湘人
爱兰风两岸,梅月半墙,浣纱溪上曾住。
步障教移,烛花渐灺,依约斜窥帘户。
虎仆毫尖,麋丸墨淡,倩题诗句。
记恁时、卓女含情,比我相如词赋。
愁思孤帆朝暮。
奈双鱼消息,未传幽素。
到香径重寻,只有碧桃千树。
晚绵扑柳,晴丝卷燕,尽自飞来飞去。
浑不见、人面重门,虚忆画中眉妩。
步障教移,烛花渐灺,依约斜窥帘户。
虎仆毫尖,麋丸墨淡,倩题诗句。
记恁时、卓女含情,比我相如词赋。
愁思孤帆朝暮。
奈双鱼消息,未传幽素。
到香径重寻,只有碧桃千树。
晚绵扑柳,晴丝卷燕,尽自飞来飞去。
浑不见、人面重门,虚忆画中眉妩。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相遇到别离的全过程。
上片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展开回忆:开篇是江南水乡的唯美场景,微风中的兰香、月光映照的梅影,暗示这里曾是恋人相遇的地方。"浣纱溪"借用西施典故,暗喻女子之美。接着描写两人在烛光摇曳的房间里,女子悄悄掀帘偷看,男子正用毛笔蘸墨题诗,这个细节充满生活情趣。最后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点明两人如才子佳人般惺惺相惜。
下片转到现实的思念之苦:男子像孤帆漂泊,日夜等待书信却音讯全无。重访旧地只见桃花依旧,柳絮纷飞,燕子往来,却不见当年人。结尾最令人心碎——那扇熟悉的门始终紧闭,只能在记忆中描摹恋人如画的眉目。"虚忆"二字道尽所有无望的思念。
全词妙在将浓烈情感藏在寻常景物中:飞舞的柳絮、穿梭的燕子都是思念的化身,碧桃千树反衬物是人非。典故用得自然贴切,既有文人情趣又饱含真情,把求而不得的惆怅写得缠绵悱恻,读来余韵悠长。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