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欲状巴陵胜

欲状巴陵胜,千古岳之阳。洞庭在目,远衔山色俯长江。浩浩横无涯际,爽气北通巫峡,南望极潇湘。骚人与迁客,览物兴尤长。锦鳞游,汀兰郁,水鸥翔。波澜万顷,碧色上下一天光。皓月浮金千里,把酒登楼对景,喜极自洋洋。忧乐有谁会,宠辱两俱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站在岳阳楼上,俯瞰洞庭湖和长江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内心的感慨。

首先,诗词开篇点明了岳阳楼的位置——在岳山的南面,自古以来就是观赏洞庭湖美景的绝佳之地。洞庭湖在眼前展开,远处的山色与长江相连,景色辽阔无边。湖面宽广,仿佛没有尽头,北面连接巫峡,南面则延伸到潇湘之地。这样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接着,作者提到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骚人迁客)都曾在这里游览,他们面对这样的美景,往往会激发出许多感慨和创作灵感。然后,作者具体描绘了湖中的景象: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岸边的兰草散发着香气,水鸟在空中飞翔。整个湖面波澜壮阔,碧水与天空融为一体,形成一片无边的碧色。

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洒在湖面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色。作者把酒登楼,面对这样的美景,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他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忧无虑的境界,忘记了世间的烦恼和荣辱。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谁能真正理解“忧乐”的含义?在他看来,无论是忧愁还是快乐,都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宠辱得失都不应该过于在意。这种豁达的心态,正是作者在面对美景时所领悟到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作者借景抒情,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林正大

林正大(约1200年前后在世),宋代词人。字敬之,号随庵,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庆元前后在世。开禧中(1206年)为严州学官。其好以前人诗文,檃栝其意,制为杂曲,因此被称为宋代最为“专业”的檃栝词人。传世作品有《风雅遗音》二卷,共计四十一首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