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道士在武陵山道观中的生活感悟,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世俗与修道的不同境界。
前两句"山观空虚清静门,从官役吏扰尘喧"形成鲜明对比:山上道观空灵寂静,而山下官场却充满尘世喧嚣。这里的"空虚"不是贬义,是指道观超脱物欲的清净状态。
后两句写诗人的心理转变:"暂因问俗到真境"说他本是因公务来到这个清净之地,但"便欲投诚依道源"立即产生了皈依道门的念头。这种突然的顿悟,生动表现了道教修行地对世俗人的吸引力。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1. 用"清静门"和"扰尘喧"的对比,让人直观感受到两种生活状态 2. "暂因...便欲..."的转折,展现了心灵被净化的过程 3. 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超脱尘世的向往
这就像现代人偶然走进深山古寺,突然被那种宁静氛围打动,产生想要远离城市喧嚣的冲动一样,传递着永恒的精神追求。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