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和一人独处的画面,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一种孤独和思念的情感。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
1. 石壁千重树万重: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层层叠叠的山间景象。石壁和树木重重叠叠,给人一种深深的山林之感。这里用“千重”和“万重”这样的数量词,不仅表现了山的高大连绵,也增强了画面的气势感。
2. 白云斜掩碧芙蓉:接着诗人又加入了白云和碧绿的芙蓉(可能是指莲花)的元素。白云从侧面覆盖在碧绿的莲花之上,给人一种幽美而神秘的感觉。这里的“斜掩”二字,似乎让读者感受到白云轻轻地遮住了莲花,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美感。
3. 昭君溪上年年月:进入了诗的第三句,诗人开始转向人物的描写。这里提到了昭君,指的是汉朝时期的王昭君,她因为被选入宫,远离家乡,后来远嫁匈奴。诗人提到昭君,让人联想到她孤独的生活和深深的思乡之情。这里说的“昭君溪上”,暗示了诗人可能也在某个地方,远离家乡,独自面对月色。
4. 偏照婵娟色最浓:最后一句是点题之句,说昭君在月光下的身影显得格外美丽。这里的“婵娟”指的是美丽的女子,这里也用来形容月亮的光辉。诗人说,月光特别照亮了昭君,意味着她的美,或者她的情感,特别引人注目。这个词“偏照”也有特意、特别照耀的意思,凸显了昭君的独特魅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以及昭君这个历史人物的引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这种通过景物映射情感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情感丰富,引人共鸣。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