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道士(秦炼师)的生活情趣和超脱心境,用自然意象传递出淡泊自在的人生态度。
首联"紫府静沈沈,松轩思别琴"用道观(紫府)的静谧和松间小筑的琴声,营造出清幽的隐居环境。"静沈沈"三个字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远离尘嚣的宁静。
颔联"水流宁有意,云泛本无心"是点睛之笔。用流水和浮云比喻人生:水流看似有方向,实则随势而行;浮云飘荡,本无目的。这暗示修道之人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的生活态度。
颈联"锦洞桃花远,青山竹叶深"勾勒出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远处山洞桃花绚烂,近处青山竹林幽深。这两个画面既美丽又带着仙气,衬托出主人公的高洁品格。
尾联"不因时卖药,何路更相寻"最有趣。说道士不像普通郎中那样定时卖药,想要找他都没固定路线。这既表现了他的随性自在,也暗含"真人不露相"的哲理——真正的高人不会刻意显山露水。
全诗妙在把深刻的人生哲理藏在看似简单的景物描写里。通过道观、松树、流水、浮云、桃花、竹林这些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出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智慧,让人读后心生向往。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