诣顺公问道

此身知是妄,远远诣支公。何法住持后,能逃生死中。
秋苔经古径,萚叶满疏丛。方便如开诱,南宗与北宗。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诣顺公问道》表达了一个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如何超越生死困扰的探寻。

诗的开头,作者直截了当地承认自己意识到生命本质的虚幻和无常——“此身知是妄”。这里的“妄”指的是生命的短暂和虚幻,暗示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接着,他决定去拜访一位名为“支公”的高僧,寻求解答——“远远诣支公”。这里的“诣”是拜访的意思,表明作者希望通过修行或智慧来找到解脱之道。

接下来的两句“何法住持后,能逃生死中”是作者的核心问题:究竟有什么方法或修行,能让人摆脱生死的轮回?这反映了佛教中关于生死解脱的终极追问,也是很多人修行时思考的核心问题。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秋苔经古径,萚叶满疏丛”描绘了一条古老的小路,长满了秋苔和落叶。这些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暗示了世间万物都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最后两句“方便如开诱,南宗与北宗”提到了佛教中的两个主要宗派——南宗和北宗。这里的“方便”指的是佛教中的“方便法门”,即根据不同的根器和机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众生。作者可能是在思考,无论是南宗还是北宗,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人们超越生死,找到内心的解脱。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生命的虚幻和无常的思考,表达了对如何超越生死的深刻探求。作者通过拜访高僧、观察自然,以及对佛教不同宗派的思考,试图找到一种能够摆脱生死轮回的方法。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佛教哲学的探讨,更是对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生死问题的深刻反思,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耿湋

耿湋 [唐] (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字洪源,河东(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