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三日夜分雨作凉风飒然木叶萧瑟绝似往年七八月感时物之变不能为怀漫浪成诗聊以自释
云压虚檐黯不收,雨声飞妥碧山头。
帘帏清彻三更梦,枕簟凉生五月秋。
入夜悲风何淅沥,先时病叶已飕飗。
心非木石能无感,唤起悠悠故(一作去)国愁。
帘帏清彻三更梦,枕簟凉生五月秋。
入夜悲风何淅沥,先时病叶已飕飗。
心非木石能无感,唤起悠悠故(一作去)国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五月末的一个雨夜,突然感受到秋天般的凉意,触发了对时光流逝和故乡的思念。全诗用日常可见的景物,传递出细腻深沉的情感。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乌云压着屋檐不肯散去,雨点砸在青翠的山头。半夜被雨声惊醒,发现竹席冰凉,明明是五月却像秋天。这里用"云压""雨飞"的动态画面,加上"黯不收""凉生"的体感,让读者直接感受到那种突如其来的凉意和压抑。
五六句进一步用声音渲染氛围:夜风像在呜咽,树叶早在枯萎前就发出沙沙声。"悲风""病叶"的拟人化描写,把自然现象变成有情绪的生命,暗示诗人自己也在经历某种凋零。
最后两句是情感爆发点:人心不是木头石头,怎能没有感触?这场雨唤醒了深藏心底的乡愁。这里"悠悠"二字很妙,既形容乡愁的绵长,又透露出这种愁绪其实一直潜伏着,只是被雨夜激活了。
全诗最打动人处在于:通过一场普通的夜雨,捕捉到季节交替时那种微妙的生命体验。五月飞秋的错位感,既是对天气变化的敏感,也隐喻着人生中那些"提前到来的秋天"——当我们突然意识到青春不再、故乡遥远时,就是心灵被雨淋湿的时刻。
段克己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