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越台看月

海雨洗尘埃,月从空碧来。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
皓曜迷鲸目,晶荧失蚌胎。宵分凭槛望,应合见蓬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中秋夜晚,诗人在越台赏月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月夜的美丽与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海雨洗尘埃,月从空碧来”,写的是雨后天空格外清澈,月亮仿佛从碧蓝的天空中升起。这里,诗人用“洗尘埃”来形容雨后的清新,给人一种干净、宁静的感觉,而“月从空碧来”则让月亮显得格外明亮、纯净。

接下来的“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描绘了月光洒在地面上的景象。月光如水般柔和,笼罩着草地和树木,仿佛给它们披上了一层薄纱。而月光的倒影则像白色的丝绸一样挂在楼台上,给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感觉。

“皓曜迷鲸目,晶荧失蚌胎”这两句,诗人通过比喻进一步描绘了月光的明亮和耀眼。月光如此明亮,以至于连深海中的鲸鱼都感到目眩,而珍珠的光芒在月光下也显得黯然失色。这里,诗人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月光的夺目与神秘。

最后两句“宵分凭槛望,应合见蓬莱”,写的是诗人在夜半时分倚栏远望,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仙境——蓬莱。这里的“蓬莱”象征着美好与超脱,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月夜的无限遐想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词通过对月光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中秋月夜的宁静、美丽与神秘。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月夜世界,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