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这天登上城北山亭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感叹,也抒发了内心的情感。
开头两句,作者站在山亭上,远眺关河,看到塞外的大雁归来,听到风雨萧萧的声音,草亭在风雨中显得格外孤寂。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凉、空旷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和孤寂。
接下来两句,作者注意到台阶前有两棵大树,仿佛在召唤着什么,而坐在亭中,千山万岭似乎都在向他俯视。这里的“招提”和“睥睨”用得非常生动,赋予了大自然一种拟人化的情感,仿佛山川树木都在与作者对话,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后四句开始转入作者内心的感慨。他提到自己久居宁静之地,却始终无法像东晋的谢安(安石)那样从容淡定,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差距。接着,他又感叹在登高望远时,有谁能像三国时的王粲(仲宣)那样有才华,写出流传千古的诗篇呢?这里作者通过引用历史人物,表达了对才华与成就的向往。
最后两句,作者提到“京观封鱼海”,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象征着对功绩的纪念。而“戏马台”则是项羽的故事,象征着英雄的豪迈。作者说,现在的功业和英雄事迹,已经不能与古代的辉煌相提并论了。这既是对历史的追思,也隐含了对当下世事的感慨,流露出一种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对过去辉煌的怀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结合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才华、功业的思考与感慨。既有对眼前景物的细腻观察,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汪道昆
(1525—1593)徽州府歙县人,字伯玉,号南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义乌知县,教民讲武,练成义乌兵。后与戚继光募义乌兵破倭寇。文章简而有法,常与李攀龙、王世贞相切磋。官至兵部侍郎,世贞亦曾任此官,天下因而称为两司马。有《太函副墨》、《太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