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忠信平远山水
忆昔西游大梁苑,玉堂门闭花阴晚。
壁间曾见郭熙画,江南秋山小平远。
别来南北今十年,尘埃极目不见山。
乌靴席帽动千里,只惯马蹄车辙閒。
明窗短幅来何处,乱点依稀涴寒具。
焕然神明顿还我,似向白玉堂中住。
濛濛烟霭树老苍,上方楼阁山夕阳。
一千顷碧照秋色,三十六峰凝晓光。
悬崖高居谁氏宅,缥缈危栏荫青樾。
定知枕石高卧人,常笑骑驴远游客。
当时画史安定梁,想见泉石成膏肓。
独将妙意寄毫楮,我愧甫立随诸郎。
此行真成几州错,区区世路风波恶。
还家特作发愿文,伴我山中老猿鹤。
壁间曾见郭熙画,江南秋山小平远。
别来南北今十年,尘埃极目不见山。
乌靴席帽动千里,只惯马蹄车辙閒。
明窗短幅来何处,乱点依稀涴寒具。
焕然神明顿还我,似向白玉堂中住。
濛濛烟霭树老苍,上方楼阁山夕阳。
一千顷碧照秋色,三十六峰凝晓光。
悬崖高居谁氏宅,缥缈危栏荫青樾。
定知枕石高卧人,常笑骑驴远游客。
当时画史安定梁,想见泉石成膏肓。
独将妙意寄毫楮,我愧甫立随诸郎。
此行真成几州错,区区世路风波恶。
还家特作发愿文,伴我山中老猿鹤。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梁忠信画的平远山水图后,触景生情写下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只惯马蹄车辙閒")是回忆往事。作者想起十年前在大梁(今开封)的玉堂见过郭熙的山水画,画的是江南平远秋色。这十年南北奔波,满眼都是尘土,再没见过好山水,整天穿着官靴戴着帽子到处跑,已经习惯了车马劳顿的生活。
第二部分("明窗短幅来何处"到"常笑骑驴远游客")是描写画作内容。突然在窗前看到这幅山水画,虽然有些污损,但立刻让人神清气爽,仿佛住进了仙境。画中有烟树楼阁、夕阳秋色、三十六峰晨光,还有悬崖上的宅院和栏杆。作者猜想画中枕石高卧的隐士,一定在嘲笑那些骑驴奔波的俗人。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是抒发感慨。想到画家梁忠信一定对山水痴迷成病,才能把意境画得这么好。对比之下,自己跟着官员们到处跑实在惭愧。现在终于明白走仕途是选错了路,世道太险恶。决定回家写篇文章,发誓要归隐山林,与猿鹤为伴。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对比手法突出山水画的感染力——尘世奔波 vs 画中仙境 2. 对画作的描写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这幅山水 3. 最后流露的归隐之意很真实,容易引起厌倦官场者的共鸣 4. 语言流畅自然,就像在和朋友聊天说心里话
核心思想是:通过一幅山水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最终决定追求隐逸生活。这种从艺术中获得心灵慰藉、进而反思人生的过程,至今仍能引发现代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