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三台 其二

日出秦楼南畔,春深宋玉东家。帘细眼波易透,窗疏眉语难遮。

莫问河阳消息,不是长安狭邪。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春日清晨的画面,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隐喻。

首先,“日出秦楼南畔,春深宋玉东家”这两句,描绘了太阳从秦楼南边升起,春天已经深入,让人联想到诗人所处的地方可能是一个繁华的都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里的“秦楼”和“宋玉东家”都是借用古代的地名和人名,用来营造一种古典而优雅的氛围。

接下来,“帘细眼波易透,窗疏眉语难遮”这两句,通过描写窗帘和窗户的细节,暗示了人物的情感交流。窗帘很细,眼神容易透过,窗户稀疏,眉毛的表情难以遮掩。这里用“眼波”和“眉语”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情感,表达了情感交流的细腻和难以掩饰。

最后,“莫问河阳消息,不是长安狭邪”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回避和对理想的追求。河阳和长安都是古代的地名,这里用来象征现实和理想。诗人说不必问河阳的消息,因为这里并不是长安的狭邪之地,意味着诗人不愿意被现实束缚,更向往一种自由和理想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