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
静养千年寿,重泉自隐居。不应随跛鳖,宁肯滞凡鱼。
灵腹唯玄露,芳巢必翠蕖。扬花输蚌蛤,奔月恨蟾蜍。
曳尾辞泥后,支床得水初。冠山期不小,铸印事宁虚。
有志酬毛宝,无心畏豫且。他时清洛汭,会荐帝尧书。
灵腹唯玄露,芳巢必翠蕖。扬花输蚌蛤,奔月恨蟾蜍。
曳尾辞泥后,支床得水初。冠山期不小,铸印事宁虚。
有志酬毛宝,无心畏豫且。他时清洛汭,会荐帝尧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乌龟为主题,通过生动比喻展现了它的独特品性,同时暗含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前四句写乌龟的生活方式:它安静修炼以求长寿,在深水中独自隐居。它不屑于和瘸腿的鳖为伍,更不愿混迹于普通鱼群。这里用"跛鳖""凡鱼"反衬乌龟的高洁。
中间六句用一系列典故描写乌龟的灵性:它只喝最纯净的露水,只在翠绿的荷叶上筑巢。虽然外表不如蚌蛤华丽,却对月宫中的蟾蜍充满不屑。既能像庄子说的那样在泥中自在爬行,也能在水中安然栖息。
后六句转向人生志向:乌龟期待有朝一日能像传说中那样头戴仙山,或者像古代铸印那样成就伟业。它怀着报恩之心(毛宝放龟得报的典故),却不畏惧捕龟者(豫且)。最后表达希望自己的才能终有一天能被明君发现,就像上古贤臣被尧帝赏识。
全诗通过乌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追求高洁品格、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以及期待施展抱负的政治理想。诗中用典自然,将动物特性与人生追求完美结合,读来既有趣味又有深意。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