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寺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头,诗人站在华严寺,看到南边的几十座山峰,山峰在晴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青翠,仿佛可以用手捧起来。这里,诗人用“峰翠晴可掬”来形容山峰的美丽和清新,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山寺中的生活。他早上和老僧一起吃饭,昨天还在山崖口过夜。这种简单而宁静的生活,让诗人感到舒适和满足。他用“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来描绘自己在山寺中的生活状态,锡杖靠在枯松上,绳床映照着深深的竹林,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然后,诗人提到自己经常来往于东溪草堂的小路,对这条路已经非常熟悉。这里,诗人通过“来往行自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习惯和喜爱。
最后,诗人感叹自己的生活就像在云山之中,自由自在,没有人能束缚他。他用“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寺的宁静生活和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诗人用简单而优美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山寺生活的宁静和美好,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