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译文及注释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行藏:行止,指事迹。

当时黮(dàn)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黮闇:昏暗,不清楚。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末俗:后世的习俗。

(zāo)(pò)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粹美:指精华。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
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尘:尘土,这里指糟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

注释
行藏:行止,指事迹。
黮(dàn)暗:昏暗,不清楚。
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
末俗:后世的习俗。
粹美:指精华。
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
尘:尘土,这里指糟粕。

创作背景

王安石这首《读史》作于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这年三月,神宗赵顼去世后,旧党得势,新法渐废,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这首《读史》就是在这种满怀忧愤的情况下写成的。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

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探讨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和局限性。

诗人开篇就感叹:自古以来,追求功名的人都历经艰辛,但他们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想法,最终能完整地传给后人吗?接着用两个生动的比喻:就像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东西容易看错,后世众说纷纭的传闻更容易混淆真相。

中间四句是诗的核心:流传下来的历史记载就像酿酒剩下的渣滓,失去了精华;再高明的画师也难画出人物的精神世界。现存的史书哪能完全体现古代贤人的本意?不过是在故纸堆里守着一些表面记载罢了。

整首诗用朴素的语言揭示了三个深刻道理: 1. 历史记载常有误差和缺失 2. 人物的精神境界最难被记录 3. 我们读到的历史可能只是真相的碎片

这提醒我们:对待历史要持审慎态度,既要尊重记载,也要认识到其中的局限,就像透过毛玻璃看东西,永远隔着一层。这种对历史真实性的思考,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值得品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