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宫人庆奴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译文及注释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hún)感旧游。
风情:风月之情,指男女相亲相爱之情,这里指好容貌。羞:羞愧。芳魂:指美人的魂魄。到处:随处,各处。旧游:以往游览所经之处。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穗态拂(fú)人头。
多谢:一作“多见”,《全唐诗》、《西溪丛语》、《墨庄漫录》等本均作“多谢”。长条:指柳树下垂的枝条。似:好像。强:勉强,强迫。烟穗:形容柳树枝叶下垂为雾气笼罩的样子。穗,植物的花或果实聚生在茎的顶端,叫做穗。

注释

风情:风月之情,指男女相亲相爱之情,这里指好容貌。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词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羞:羞愧。
芳:《全唐诗》等本有作“消”。芳魂,指美人的魂魄。到处:随处,各处。旧游:以往游览所经之处。
多谢:一作“多见”,《全唐诗》、《西溪丛语》、《墨庄漫录》等本均作“多谢”。长条:指柳树下垂的枝条。似:好像。
强:勉强,强迫。烟穗:形容柳树枝叶下垂为雾气笼罩的样子。穗,植物的花或果实聚生在茎的顶端,叫做穗。

评析

此词调名于诸本二主词或作《柳枝》、或作《杨柳枝》。这首词于清《全唐诗》中有题作“赐宫人庆奴”。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载:“江南李后主尝于黄罗扇上书赐宫人庆奴云:‘……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想见其风流也。扇至今传在贵人家。”明顾起云《客座赘语》中亦云:“南唐宫人庆奴,后主尝赐以词云:‘……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书于黄罗扇上,流落人间,盖柳枝词也。”其他如《西溪丛话》、《六砚斋三笔》等本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由此可见,这首词当是李煜前期的作品。这首词是李煜代宫女庆奴书、书后赐与庆奴的,所以词中的主人公是宫女。

开篇“风情渐老”直写女主人公青春不再,人老色衰。“风情”本来是说男女欢爱的情怀,但这里指的是女人容貌和情态。“见春羞”是自觉羞于见春之意。春花盛开,春色明媚,是女子容颜娇美艳丽的映照,而此时不敢与之相比喻。说明了女子年华已逝,美艳不复当初的自伤自艾。诚如顾起元语:“‘见春羞’三字,新而警。”比喻生动,情怀毕现。“到处”是指女子原在宫中受宠时的恩爱欢情,处处都曾留下过她与他的足迹和影子。此处用来颇有深意,既表示对过去的无时无刻的怀恋,也喻示出如今处处见情伤心、触情生愁的感慨。“芳魂感旧游”,旧地重游,情已不再,怎能不黯然魂消。“多谢”句以柳枝相喻,“似相识”照应“感旧游”,正是女子怀思、处处生情的真实写照。“强垂”二字愁意渐深,柳枝本无“强垂”之意,但人总有邀宠之心,刻意求宠,而又因“风情渐老”而求宠不得,所以勉强不来的无可奈何之情让人感伤不已。

全词以第一人称口吻写成,既有直叙,也有妙喻,通过宫女的感伤情怀侧面地透露出她的不幸身世,虽是李煜代笔,但个中深情却真切动人。词中以柳枝喻人,以“强垂”喻境,喻象别致、生动,手法清新、自然,情景交合,颇为感人。不过,也正因是李煜代抒宫女之情,词中难免有以帝王之眼看宫女之色的庸俗感觉,格调相对不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岁渐长、情感逐渐淡薄的女子在面对春日美景时的复杂心情。

第一句“风情渐老见春羞”,说的是女子年纪大了,曾经的青春魅力逐渐消退,面对春日的生机勃勃,她感到有些羞涩和无奈。这里的“风情”指的是她曾经的青春活力和魅力,“见春羞”则表达了她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第二句“到处芳魂感旧游”,意思是女子在春日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过去的美好时光,仿佛那些曾经与她共度时光的人或事都还在身边。这里的“芳魂”可以理解为美好的回忆或曾经的情感。

第三句“多谢长条似相识”,女子感谢那些长长的柳条,因为它们让她感觉像是见到了老朋友。柳条在春天里随风摇曳,仿佛在向她招手,唤起了她对过去的怀念。

最后一句“强垂烟穗拂人头”,描绘了柳条在春风中低垂,轻轻拂过人们的头顶。这里的“烟穗”指的是柳条上的嫩芽,它们在风中摇曳,给人一种温柔而亲切的感觉。女子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柳条的轻拂仿佛在安慰她,告诉她即使时光流逝,生活依然可以充满温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女子在春日里的感受,表达了对青春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生活中依然存在的美好和温情。诗中的柳条象征着生命中的美好回忆和希望,它们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告诉女子,即使年华老去,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和温暖。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