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与鹜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译文及注释

昔皖(wǎn)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xīn),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wù)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bān)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hàn)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qī),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chú)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从前皖南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拾柴,隐约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左右,伤口慢慢愈合,(野鸭)临行之时,频频点头,好像是在感谢。过了一个多月,有数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去卖,就孵化了它们,孵出的小鸭成群。到了第二年,农妇家渐渐富裕起来了,大概是受伤的野鸭的报答。
皖南:安徽长江以南地区。于河边拾薪 薪:柴火。熟视:仔细看。就:靠近。奉:通“捧”,捧着。治之旬日 旬日:十天左右,古代一旬为十天。颔:名词作动词,点头。妇不忍市之 市:卖;雏: 雏生下不久的;幼小的(多指鸟类):~鸡、~燕。鹜:野鸭子。盖:原来是。治:治疗。临去:即将离开,临走。疑其受创也 创:伤口.熟:仔细。乃:是。于:在。其:它的。疑:猜疑。临:到了......的时候。月余:一个多月后。创:受伤。奉:通“捧”,捧着。旬日:十天。市:卖。盖:大概。鹜:鸭子。以前日:用千来计算,即数千。纵:放走。比:等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前皖南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拾柴,隐约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左右,伤口慢慢愈合,(野鸭)临行之时,频频点头,好像是在感谢。过了一个多月,有数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去卖,就孵化了它们,孵出的小鸭成群。到了第二年,农妇家渐渐富裕起来了,大概是受伤的野鸭的报答。

注释
皖南:安徽长江以南地区;
于河边拾薪 薪:柴火;
熟视之 熟视:仔细看;
妇就之 就:靠近;
妇奉之归 奉:通“捧”,捧着;
治之旬日 旬日:十天左右,古代一旬为十天。
频频颔之 颔:名词作动词,点头;
妇不忍市之 市:卖;
得雏成群 雏: 雏(chú)生下不久的;幼小的(多指鸟类):~鸡、~燕;
鹜:(wù)野鸭子。
盖:原来是
治:治疗。
临去:即将离开,临走
疑其受创也 创:伤口.
熟:仔细。
乃:是。
于:在。
其:它的。
疑:猜疑。
临:到了......的时候。
月余:一个多月后。
创:受伤。
奉:通“捧”,捧着。
旬日:十天。
市:卖。
盖:大概。
鹜:鸭子。
以前日:用千来计算,即数千。
纵:放走。
比:等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善良农妇和野鸭之间的温情互动,传递了"善有善报"的朴素道理。

农妇在河边捡柴时听到哀鸣,发现受伤的野鸭后没有视而不见,而是带回家精心照料。这里特别打动人的是两个细节:一是她注意到野鸭翅膀"血迹斑斑"的观察力,二是"治之旬日"的耐心照顾,这些描写让善良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行为。

野鸭通人性的表现也很生动——离开时"频频点头"像是在道谢,后来更带着同伴来报恩。这种动物感恩的描写,比直接说教更有说服力。最妙的是结局设计:农妇没有把鸭蛋卖掉获利,而是让它们自然孵化,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使生活渐渐富裕。这说明好报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善心与自然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事用"家小裕"这个含蓄的结尾,既避免了说教感,又让读者自己体会到:真正的福报不是突然暴富,而是通过善意积累带来的稳步改善。这种朴实无华却余味悠长的叙事方式,正是古代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