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兰窗别号

沙明水碧茅溪上,风露香中小结庐。
何处杏坛孤操远,百年花圣一窗虚。
清标自得天然致,太极谁知不在书。
坐到无言浑与化,春风桃李又何如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在清幽自然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前两句"沙明水碧茅溪上,风露香中小结庐"用清新的笔触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的隐居环境:溪水清澈,沙滩明亮,在飘着花草芬芳的晨露中搭建了一座简陋的茅屋。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人仿佛能闻到自然的清香。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凸显主题。"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代表儒家正统,而"花圣"则象征隐逸高士。诗人说:何必去追求那些遥远的道德说教呢?百年之后,所谓圣贤也不过是一场虚幻。真正的清高品格来自天然本性,宇宙的真理也不一定都在书本里。

最后两句"坐到无言浑与化,春风桃李又何如"是点睛之笔。诗人认为,当一个人静坐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就连象征富贵的春风桃李也不值一提了。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比刻意追求道德名声要高明得多。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令人向往的隐居生活,同时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死读书本或刻意标榜道德,而在于回归自然、领悟本心。这种思想对现代人追求心灵宁静、摆脱功利束缚仍有启发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