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吟

湿萤闪光飞不起,八尺风漪夜如水。
仙姝不眠肌骨清,起驭夜凉吹玉笙。
曲中忽作孤凤鸣,天帝感泣秋雨零。
旱龙暍死嗟莫及,坐见扶桑落叶湿。
前溪水高龙夜吟,不管西郊老农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雨之夜的奇幻景象,充满了神话色彩和现实关怀的交织。

开篇用"湿萤闪光飞不起"生动刻画了秋雨的潮湿——萤火虫翅膀被打湿,想飞却飞不动的细节,立刻把读者带入雨夜氛围。"八尺风漪夜如水"用夸张手法说风掀起的水波有八尺高,整个夜晚像浸在水里,强化了雨势之大。

中间部分笔锋一转,引入神话元素:肌肤清凉的仙女睡不着觉,半夜起来吹玉笙。这里"肌骨清"三字传神地表现出仙女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冷气质。她吹奏的笙曲中突然传出孤凤的鸣叫,这个意外转折让天帝都被感动得落泪,化作秋雨降临人间。

最后四句笔锋再转,从神话回到现实:干旱已久的龙(象征雨水)已经热死了,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神树扶桑的落叶被打湿。前溪的水位因夜雨上涨,龙在暗中吟啸,却全然不顾西郊老农面对涝灾的哭泣。这里用"旱龙暍死"与"水高龙吟"的对比,暗含对自然无常的讽刺,而老农的哭泣则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神话想象与现实观察完美融合:仙女的笙曲能召唤秋雨,但雨水既解救旱情又造成涝灾,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这种天上人间的交织,既展现了秋雨的神秘美感,又暗含了对农民命运的深刻同情。

刘致

刘致(?~1335至1338间)元代散曲作家。字时中,号逋斋。石州宁乡(今山西中阳)人。父刘彦文,仕为郴州录事、广州怀集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