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夷驿马祖祠下柏,将坼矣,命伐之,其拥树诸石,不忍他弃,遂移作假山于祠后庭(丙申)
平生爱石心,惟有石始知。
两脚落荒城,苔岑悲索离。
谁谓补天具,日见乃忽之。
含笑抱之进,马卒俱暗嗤。
世有非常原,固无怪汝疑。
茶夫小儿手,指意任所为。
妙在不经心,遂与岩壑期。
峰峦有重复,嵌窦亦生姿。
果然惬所欲,百绕未觉疲。
谁为后来者,聊乐某在斯。
两脚落荒城,苔岑悲索离。
谁谓补天具,日见乃忽之。
含笑抱之进,马卒俱暗嗤。
世有非常原,固无怪汝疑。
茶夫小儿手,指意任所为。
妙在不经心,遂与岩壑期。
峰峦有重复,嵌窦亦生姿。
果然惬所欲,百绕未觉疲。
谁为后来者,聊乐某在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石头的情感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诗的开头,诗人说自己一生都喜欢石头,只有石头能真正理解他的心意。他在荒凉的城市中行走,看到苔藓和石头,感到一种孤独和离别的悲伤。接着,诗人提到“补天”的传说,暗指石头原本有巨大的价值,却被人们忽视。他笑着把石头抱在怀里,周围的士兵和普通人都暗地里嘲笑他,认为他的行为怪异。但他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世界上有些事物超越了常人的理解,普通人难以明白他的心思。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在茶夫和小孩子的帮助下,他把这些石头堆砌成假山,点缀在祠后的庭院中。虽然这个过程看似随意,但最终却形成了自然山水的意境。假山的峰峦重叠,洞穴错落有致,充满了美感。诗人对这样的结果感到非常满意,乐此不疲地绕着假山欣赏。
最后,诗人感慨道,未来如果有人看到这些假山,或许也会感受到他当时的快乐。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对石头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表达了一种不被世俗理解、却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他不在乎别人的嘲笑,享受在与石头的互动中创造出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同时,诗人也通过假山的形象,传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