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
祀灶:祭灶神,古代五祀之一。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fán)吾。
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
膰:古代祭祀用的烤肉。这里“膰”当动词“馈”,进食于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
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
注释
祀灶:祭灶神,古代五祀之一。汉以前祀灶在夏天举行。后传说汉代阴子方腊日晨见到灶神,并以黄羊祭之,因而大富,逐以腊日为祀灶日。旧时风俗多以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
膰:古代祭祀用的烤肉。这里“膰”当动词“馈”,进食于人。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和儋州人民的深厚感情。起句写北方船只不到,儋州米价贵了起来,有“米珠薪桂”之慨。儋州当时耕种落后,产米很少,苏轼《和陶劝农六首》小序说:“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杭稻,不足于食。”所以“北船不到”,米价高涨是必然的。次句写在上述情况下,诗人半月不得醉饱,这也是实况,参看他在儋州的其他诗作可知。后二句写第二天是东邻祭灶之日,他们和诗人感情极好,会以祭品相饷。膰,本义为祭肉,这里作动词用,指送祭灶品,即送“只鸡斗酒”。“只鸡斗酒”,语出曹操《祭桥玄文》,切合祭品,用典精当。上二句写诗人自己的窘况,也写儋州的环境;后二句写诗人对邻人的信赖,从一件具体小事侧面反映他和儋州人民感情的深厚。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是以直截之笔写真率之怀。它直写诗人的渴酒思肉,直写对邻人送酒肉的期待,毫不掩饰,毫不做作,正如纪昀所评的“真得好”。诗写求酒肉,又写得这样真而不鄙。是否不鄙,就要看其“全人”,有待于“知人论世”了。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苏轼在困境中写的,用最朴实的语言展现了苦中作乐的豁达。
前两句直接说现实困境:因为北方运粮的船没到,米价贵得像珍珠,自己已经半个月没吃饱饭了。这里用"米如珠"的夸张比喻,让读者立刻感受到物价飞涨的艰难。
后两句笔锋一转:听说邻居明天要祭灶神,肯定会分我祭品吃的!"只鸡斗酒"这样普通的食物,在饥饿的人眼里成了珍贵的美味。一个"定"字透着孩子气的确信,明明是自己馋了,却说人家一定会送他,这种带着幽默的期待特别打动人。
全诗妙在两点:一是用对比制造反差,前半写饥饿惨状,后半写对食物的天真期待;二是苏轼特有的乐观精神,饿肚子还能开玩笑,把穷日子写出了温暖感。我们看到的不是抱怨,而是一个在苦难中依然保持生活情趣的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