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愤 其三

泰伯为让王,采药适蛮乡。
开国称至德,周道日以昌。
礼烈贝勒长,让位有耿光。
奉曼珠应身,神武天称扬。
故鞭苔四裔,探筴卜世长。
不敢先天下,老子三宝章。
何尤扫氛祲,枉矢贯天狼。
天眷有让德,艮维降之祥。
三陵望郁葱,佳气方未央。
柹附誓翊戴,巩卫于苞桑。
齐心奉圣主,长御万年觞。
兵气繇政秕,乱萌繇志荒。
叛氓治昌披,胡兵惩陆梁。
立国自有本,济时岂无方。
尼父曰正名,圣者道其常。
立石与僵柳,先诛眭议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谦让美德"的赞美和对治国之道的思考。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用两个历史典故开篇: 1. 泰伯主动让出王位、隐居采药,却因此帮助周朝奠定基业,说明谦让反而能成就伟业。 2.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礼烈贝勒主动让位,同样获得上天眷顾,暗示谦让是立国之本。

第二部分(中间十二句)转入现实描写: 用"三陵祥云""万年酒杯"等意象,描绘国家安泰的景象。但紧接着笔锋一转,指出战乱根源在于"政令混乱"和"统治者放纵",就像杂草丛生招来外敌。这里提出治国关键:与其靠武力镇压,不如修明内政。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点明主旨: 借用孔子"正名分"的主张,强调治国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用"该先杀乱议朝政的人"这个激烈比喻,呼应开头的"谦让美德",形成强烈对比——真正的和平需要先整顿思想秩序。

全诗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交织,用"让位得福"的典故反衬"争权致乱"的现实,最终落在"治国先正心"的核心思想上。诗中"祥云""酒杯"等美好意象与"鞭苔""胡兵"等暴力场景的对比,强化了作者对"以德治国"的呼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