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汤母杨太淑人吟钗图)
红闺赋茗,是十三十四,小样鱼鳞拜亲赐。
配温家玉镜,一股珑璁,花烛下、曾记上头新试。
伤心鸾影只,东阁官梅,折脚犹闻课儿字。
蓬鬓又秋霜,却月梁除,忽追话,髫年旧事。
肯留證它时、坠钗洲,先化燕飞回,触人吟思。
配温家玉镜,一股珑璁,花烛下、曾记上头新试。
伤心鸾影只,东阁官梅,折脚犹闻课儿字。
蓬鬓又秋霜,却月梁除,忽追话,髫年旧事。
肯留證它时、坠钗洲,先化燕飞回,触人吟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一支发钗为线索,讲述了一位母亲从少女到暮年的人生故事,充满时光流逝的感伤与母爱的温暖。
上阕(前半部分)用发钗串起少女时代的甜蜜回忆: 1. "红闺赋茗"描绘十三四岁的少女在闺房煮茶的画面,"鱼鳞"形容发钗精致如鱼鳞般闪烁,这是父母赠予的珍贵礼物。 2. "温家玉镜"用典故暗示少女出嫁,发钗在婚礼上第一次郑重地簪上发髻,记录着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下阕(后半部分)转向沧桑的晚年: 1. "伤心鸾影只"写丈夫离世后,发钗成双的鸾鸟只剩孤单一支。母亲在梅树下教孩子写字,即使"折脚"(发钗损坏)仍舍不得丢弃。 2. "蓬鬓又秋霜"用散乱白发对比少女青丝,当她在房梁下偶然谈起童年往事,那支发钗已成为穿越时光的证物。 3. 结尾想象发钗终有一日会化作春燕,飞回传说中的"坠钗洲",触动后人追思。这里把实物升华为永恒的情感象征。
全词妙在: - 用发钗串联人生三个阶段:少女的娇羞、新婚的幸福、寡居的坚韧 - "折脚钗"的细节特别动人,既写实物的破损,又暗喻人生磨难 - 结尾的想象超越时空,让母爱永远鲜活
就像我们珍藏的旧物承载着家族记忆,这支发钗见证了一位女性完整的人生,也让我们看到古代母亲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