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远望的孤独画面,传递出深沉的思念与无奈。
开头两句"长林何缭绕,远水复悠悠"用简单的自然景物勾勒出空旷寂寥的意境:茂密的树林蜿蜒曲折,远处的江水缓缓流淌。这种绵延不绝的景物描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也在不断延伸。
"尽日馀无见,为心那不愁"直白地道出整日望不见想见之人的苦闷,这种望眼欲穿的等待自然让人愁绪满怀。这里的情感非常真实,就像现代人等待重要的人却迟迟不见时的那种焦虑。
后四句点明了愁绪的根源:诗人因为要报答君主的恩情,不得不与挚爱之人分离。"忆将亲爱别"这种被迫的离别最是痛苦,而"行为主恩酬"又显示出责任与情感的矛盾。最后两句"感激空如此,芳时屡已遒"尤其令人感慨——明明心怀感恩,却只能空自叹息,美好的时光就这样一次次溜走。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困境:在责任与情感之间的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诗人没有用夸张的修辞,只是平静地诉说自己的所见所感,却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那种望着远方、思念至亲的共通情感。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古典诗词永恒的生命力所在。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