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
半里红欹宋玉墙。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前四句写桃花之美: 1. 触觉与嗅觉: 温暖的春风轻拂衣襟,带来桃花淡淡的香气。"漠漠"形容香气若有若无,更显清雅。 2. 视觉对比: 桃花与梅花、柳树交相辉映,但桃花的艳丽更胜一筹。"不胜芳"突出了桃花的魅力。 3. 用典: "文君酒"和"宋玉墙"两个典故,分别用卓文君的美貌和宋玉笔下邻家女子的美丽来比喻桃花的娇艳动人。"数枝艳拂"和"半里红欹"则形象地描绘了桃花随风摇曳的姿态。

后四句转入抒情: 1. 孤独与凄凉: 虽然桃花美丽,却无人欣赏,只能独自惆怅。雨后桃花更显凄凉,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感伤。 2. 思乡与感怀: "旧山山下还如此"一句,诗人联想到故乡的桃花也是如此美丽,但物是人非,不禁令人断肠。"回首东风一断肠"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总结: 这首诗以桃花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用典,展现了桃花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诗人借桃花抒发自己的孤独、感伤和思乡之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