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诗

鉴极玄想孤,动静如为区。
大象讵形仪,大方谁廉隅。
正赏不隐括,妙践无回迂。
心澄遍知海,粲粲黄金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念佛三昧诗》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修行者达到心灵清净、智慧圆满的境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诗的开头“鉴极玄想孤,动静如为区”描绘了修行者在深入思考时,心灵达到一种超然的状态。这里的“鉴极”意味着极致的洞察力,而“玄想孤”则表现出修行者在深邃的思考中,暂时脱离了外界的纷扰,进入一种孤独而专注的境界。“动静如为区”则表明,修行者能够清晰地辨别内在的动静,内心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平静。

接下来,“大象讵形仪,大方谁廉隅”进一步强调修行者的境界超越了对物质世界的执着。“大象”指的是宇宙的真相或真理,“讵形仪”意味着它无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描述。而“大方谁廉隅”则表明,真正的智慧是圆融无碍的,不存在刻板的规则或界限。

然后,“正赏不隐括,妙践无回迂”表达了修行者在实践中对真理的直接领悟。“正赏”意味着正确的理解,“不隐括”表示这种理解是直接而清晰的,不需要拐弯抹角。“妙践无回迂”则强调修行者在实践中不会走弯路,能够直接通达真理。

最后,“心澄遍知海,粲粲黄金躯”描绘了修行者心灵清净、智慧圆满的状态。“心澄”意味着心灵如清水般纯净,没有杂念,“遍知海”则表现出修行者拥有广博的智慧,如同无边的海洋。“粲粲黄金躯”则用黄金的璀璨来比喻修行者心灵的圆满与光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修行者在追求心灵解脱和智慧圆满的过程中,达到的一种超然、纯净的境界。它不仅展示了修行者的内在美,也传递了一种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精神。

释遵式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