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出都留别 其四

东求沧海念还珠,刖足重来泣座隅。
去国欲从吴市隐,在师谁请会稽诛。
首燕西路行何在,哀郢东门忽已芜。
枉策伐交谋不用,王庭无地哭包苏。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离开京城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未来的迷茫。全诗用典较多,但情感真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理想破灭的无奈:开头用"沧海求珠"的典故,比喻自己怀才不遇,像被砍掉脚的人(刖足)一样痛苦地回到角落哭泣。这里生动表现了作者抱负落空后的挫败感。

2. 去留两难的抉择:第三句说想效仿伍子胥隐居吴市,第四句反问"现在谁能像范蠡那样为国家除害?"这两个典故道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既想逃避现实,又放不下责任。

3. 时局动荡的忧愤:用"首燕西路"(荆轲刺秦之路)和"哀郢"(楚国都城陷落)的典故,暗示国家正面临危机,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局势恶化。

4. 报国无门的悲凉:最后两句直接抒发愤懑,说自己苦心谋划却无人采纳,连像苏秦那样在朝廷痛哭进谏的机会都没有,可见当时政治环境的压抑。

全诗的魅力在于:通过历史典故的层层铺垫,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危局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能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在乱世中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的形象,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很容易引起共鸣。虽然用了不少典故,但每个典故都精准地表达了特定情绪,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胸中翻涌的悲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