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

花非花,月非月。难得开,容易缺。眉痕锁梦压花情,心影当春看月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花非花》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首先,"花非花,月非月"这两句话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超越表象的思考。花和月都是美好的象征,但诗人提醒我们,这些美好的事物并非永恒存在,它们有其实质,但也有其虚幻的一面。这种思考引导我们去更深层次地理解生活中的美好与短暂。

接着,"难得开,容易缺"进一步强调了美好事物的珍贵和易逝。花开不易,但凋零却是瞬间的事。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同时也引发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眉痕锁梦压花情"这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内心的复杂情感。眉痕象征着忧愁,锁梦则暗示了梦境中的束缚,压花情则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压抑。这种情感的压抑和束缚,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美好事物时的无奈和矛盾。

最后,"心影当春看月出"这句诗描绘了在春天里,心中带着复杂情感看月出的情景。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月出却带有一种宁静和孤寂。这种景象与内心的情感相互映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内心的波动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花和月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它引导我们去思考生活中的美好与短暂,去珍惜眼前的幸福,同时也让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到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正是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张惠言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进士,官编修。少为词赋,深于易学,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又尝辑《词选》,为常州词派之开山,著有《茗柯文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