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游诗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彻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新安江清澈见底的美丽景象,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

首先,诗中“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表达了作者对这条江河的珍视,认为它值得人们前来观赏。接着,“洞彻随清浅,皎镜无冬春”进一步描绘了江水的清澈,无论深浅都能一眼见底,像一面镜子般明亮,没有季节的变化。

“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江水的透明程度,仿佛能看到千仞高的乔木和百丈深处的游鱼。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清澈的江水中,感受到它的纯净与美好。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来强调新安江的独特之处。虽然其他江河有时会浑浊或干涸,但新安江却始终清澈如初。这种对比更凸显了新安江的珍贵。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表达了作者想要乘船离开尘世,俯视江中磷磷的石头,享受这份宁静与纯净的愿望。而“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则进一步表明,作者已经远离了喧嚣的尘世,不需要再借助江水来洗涤衣巾,因为内心已经得到了净化。

最后,“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是作者对友人的祝愿,希望这潺潺的江水能够沾湿友人的帽缨,带走他身上的尘埃,象征着他也能远离尘嚣,回归自然。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新安江清澈见底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够像这江水一样纯净无瑕。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