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县作诗二首 其二

日夕阴云起,登城望洪河。
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
归雁映兰畤,游鱼动圆波。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
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
大厦缅无觌,崇芒郁嵯峨。
总总都邑人,扰扰俗化讹。
依水类浮萍,寄松似悬萝。
朱博纠舒慢,楚风被琅邪。
曲蓬何以直,托身依业麻。
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位同单父邑,愧无子贱歌。
岂敢陋微官,但恐忝所荷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作者登上城楼,远眺河山的景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国家时局和自身处境的思考。

首先,诗的开头描绘了傍晚时分,阴云密布,作者登上城楼,眺望大河。山间的雾气升腾,河水激荡,拍打着岩石。归雁在水边兰草间飞翔,游鱼在水中游动,泛起涟漪。蝉鸣声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刺耳,而菊花则在秋日里绽放光彩。这些自然景象的描写,既展现了壮丽的河山,也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与不安。

接着,作者的视线转向京城方向,心中充满期待,但通往京城的道路却似乎被阻隔。他感叹国家的大厦(指朝廷)似乎已经无法见到,而山峰依旧高耸巍峨。这里,作者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随后,作者提到都城中的人,他们忙碌而浮躁,社会风气败坏。人们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像松萝一样依附他人,缺乏独立的精神。这里,作者批评了社会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接下来,作者提到历史上的朱博,他曾经整顿过舒地的风气,楚地的风俗也曾影响了琅邪。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治理国家的思考,认为社会风气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执政者的作为。他比喻自己像弯曲的蓬草,如何才能挺直呢?他认为,只有依靠稳定的生活,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最后,作者思考了百姓的生活,认为他们的命运无常,国家的治理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让百姓和睦相处。作者自比单父邑的官员,感到自己无法像子贱那样有德政,心生愧疚。他并不轻视自己的官职,而是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辜负了国家的期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以及对自身职责的反思。诗中既有对山河壮丽的赞美,也有对社会风气的批评,更有对治理国家的深刻思考。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尽职尽责,为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宁做出贡献。

潘岳

潘岳(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即潘安,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汉族,河南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大潘庄)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