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记

有客自南来,蹇行持一缶。
求我食后残,息我庭前树。
贻我青铜镜,言谢姑薄与。
谓此洞心府,慎藏勿轻举。
古镜久蒙尘,精铜良工铸。
其铭奥难识,拭之灼四宇。
中夜复开匣,灯暗横光吐。
扣之涩泠泠,满天来风雨。
挟之登高堂,座中伏豺虎。
挟之入市井,喧喧尽狡兔。
谁为授紫绶,鼓腹社中鼠。
谁为使经济,跂足塘间鹭。
蓝衫门下犬,白首书中蠹。
因缘枝头露,泰否鱼避罟。
一郡有传闻,观者夹如堵。
固能明我眼,何能息彼怒。
“贵贱且由命,接待自有数。
莫示本来心,彼此还相顾。
人情原薄轻,徒使吾侪怖”。
我意亦惴惴,久之辄为苦。
不敢取自照,怀镜当其路。
候彼遗镜人,一朝复一暮。
还君青铜镜,留之止相误。
此间不堪留,愿君携之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神秘访客送镜子引发的奇幻故事,用现代视角可以这样理解:

1. 神秘礼物暗藏玄机 一个南方来的跛脚客人用破碗讨饭,临走送了面古镜。这镜子擦亮后能照出世间真相——白天的社交场合里全是披着人皮的豺狼兔子,官场上是肥硕老鼠,经济专家是塘边呆鹭,读书人成了蛀书虫。就像突然戴上"照妖镜",看到了现实社会的荒诞本质。

2. 人性恐惧的隐喻 当主角展示镜子真相时,周围人集体恐慌。这里揭示了一个深刻现象:人们宁愿活在虚假的和谐中,也不敢直面赤裸的真相。就像现在某些场合,说真话的人反而会被排挤。

3. 现代社会的镜子 诗中描写的场景在今天依然存在: - "社中鼠"像某些尸位素餐的官员 - "塘间鹭"让人联想到纸上谈兵的专家 - "书中蠹"好比死读书不会思考的人

4. 普通人的生存智慧 主角最终选择归还镜子,反映了普通人在认清现实后的无奈选择:知道真相很痛苦,不如装糊涂过日子。这种矛盾心理很多人都有体会。

5. 艺术手法很高级 诗人用"豺虎""狡兔"等动物形象暗喻人性,比直接批判更生动。半夜镜子发光的描写,有种恐怖片的悬疑感,让平凡的古镜变成充满魔力的道具。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奇幻故事包装现实批判,让读者在魔幻情节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心里都可能有这样一面"真相镜子",但多数时候我们选择把它收在盒子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