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慢 感怀

年少疏狂,拟晞发扶桑,濯缨旸谷。
北适幽燕东适楚,争道中原逐鹿。
抗节登车,悲歌倚剑,太华青如粟。
闻鸡中夜,秦庭曾有人哭。
谁忆万里关山,尘凝箭羽,慷慨嗟髀肉。
白发青衫归故里,多少泥涂之辱。
却羡渊明,休官彭泽,三径连松菊。
迎门稚子,残书老砚茅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通过回忆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经历和境界的深刻感悟。

首段描绘了作者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他像太阳初升一样充满活力,决心在世间闯荡,无论是北方的燕地还是南方的楚地,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他怀着坚定的信念,手持利剑,登高望远,感受到华山的高耸与渺小。夜深人静时,他听到有人在秦庭哭泣,仿佛在诉说着时代的悲凉。这一段展现了作者年轻时的雄心与抱负,以及对现实的觉醒。

接下来的部分,作者回忆起自己在万里关山中的艰难岁月。他曾在战场上拼杀,箭羽被尘土覆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感叹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甚至有些颓废。白发与青衫象征着他沧桑的岁月与无奈的心境。回到故乡后,他意识到自己经历了多少屈辱与磨难。

然而,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痛苦,而是转而羡慕陶渊明的生活。陶渊明选择辞官归隐,过着与松菊相伴的田园生活。这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作者的理想。他想象着自己也能像陶渊明一样,与孩子一起迎接归来的日子,住在简陋的茅屋中,与残书老砚为伴。

整首诗词通过对比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与晚年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经历的反思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他认识到,尽管年轻时曾有过辉煌的奋斗,但最终最珍贵的还是内心的平静与家庭的温暖。这种从激昂到淡然的转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豁达态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