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行 其一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通过讲述古代贤人的故事,传递了积德行善、明智治国的重要性,同时也警示后人要警惕小人误国。
首先,诗中提到了古公亶甫、太伯、仲雍等人物,他们都是古代有名的贤君。他们通过积累德行、施行仁政,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治国之道在于仁德,而不是武力或权谋。
接着,诗人又提到了伯夷和叔齐,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宁愿饿死也不愿违背自己的道德原则。这体现了古人重义轻利、坚守原则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然后,诗中提到山甫和齐桓公的故事。山甫是位智者,辅佐宣王治理国家;齐桓公则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依靠贤臣管仲(仲父)成就霸业。但后来齐桓公任用小人竖刁,导致国家衰败,甚至死后尸体腐烂,虫子从门里爬出。这些故事警示我们,国家的兴衰在于用人,贤臣能治国,小人则误国。
最后,诗中提到晏子和孔子。晏子以德行和仁爱闻名,但他并不追求名利,而是与世无争。孔子则主张随礼制行事,提倡中庸之道。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贤人并不追求权势,而是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一系列历史人物的故事,强调了积德行善、明智治国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后人要警惕小人误国。它传递了古代贤人的智慧,启发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