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座名为“贾岛吟诗台”的古迹,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和情感的深思。
首联“此台如可废,此恨有谁平”,直接点明了这座台的重要性和它背后的遗憾。作者认为,如果这座台被废弃,那么它所承载的历史遗憾将无人能够化解。这不仅是台本身的命运,更是它所象征的文化记忆和情感。
颔联“纵使迷青草,终难没旧名”,进一步强调了这座台的不可磨灭性。即使岁月流逝,青草掩盖了它的痕迹,但它的名字和它所代表的记忆依然难以被遗忘。这反映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珍视,认为它们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颈联“天悲朝雨色,岳哭夜猿声”,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天空的朝雨仿佛在为这座台哀伤,山间的猿啼声则在夜晚为它哭泣。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尾联“不是心偏苦,应关自古情”,点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痛苦,并非因为个人情绪,而是因为这座台所承载的历史情感。这种情感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它超越了个人,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历史共鸣。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贾岛吟诗台”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珍视、对文化记忆的守护,以及对历史情感的深刻共鸣。它提醒我们,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我们今天的责任和情感纽带。
归仁
唐末至五代初洛阳灵泉寺僧人。嗣疏山匡仁。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罗隐卒后,有诗悼之。又与沈彬相识。《景德传灯录》卷二〇有传。为诗长于近体。《全唐诗》存诗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