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充满情感张力的场景,通过对比普通人和敏感者的不同反应,传递出对美好事物被忽视的痛心。
前两句写牧童和樵夫对待梅花的态度——他们根本不在意春天的到来,随意攀折梅花就像对待杂草一样。这里用"乱攀""不比荆榛"的直白描写,突出普通人对美的麻木。
后两句笔锋一转,写马上经过的江南游子("江南客")的反应——仅仅闻到一朵梅花的香气,就感动得泪湿手帕。"一萼真香"与"泪一巾"形成强烈反差,用具体的数字"一"强调细微之美带来的巨大触动。
全诗的精妙在于:通过牧童的粗暴和诗人的敏感形成鲜明对比,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一个深刻道理——同样一株梅花,有人视若无物,有人却为之落泪。这既是对美好事物被糟蹋的惋惜,也暗含了"知音难觅"的人生感慨。诗人用"泪一巾"这个生动的细节,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见花伤怀的心境。
滕岑
滕岑(一一三七~一二二四),字元秀,严州建德(今浙江建德东北)人。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一一五九)领乡荐,屡试进士不第。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特奏名,调徽州歙县尉。终母忧,再调温州平阳县丞,秩满监南岳庙。宁宗嘉定十七年卒,年八十八。有诗集,已佚。事见《桐江集》卷一《滕元秀诗集序》。滕岑诗,据《瀛奎律髓》、《永乐大典》等书所录,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