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寺西院寄李员外纵联句
寄隐霜台客,相思粉署人。 ——崔子向
诚知阡陌近,无奈别离频。 ——皇甫曾
夜色迷双树,钟声警四邻。 ——郑说
散才徒仰鲍,归梦远知秦。 ——台上
雨带清笳发,花惊夕漏春。 ——皎然
招摇随步锡,仿佛听行轮。 ——崔子向
要路推高足,空林寄一身。 ——皇甫曾
盛名知独擅,良会忆相亲。 ——郑说
稍涤心中垢,都遗陌上尘。 ——崔子向
今宵此堂集,何事少遗民。 ——皎然
诚知阡陌近,无奈别离频。 ——皇甫曾
夜色迷双树,钟声警四邻。 ——郑说
散才徒仰鲍,归梦远知秦。 ——台上
雨带清笳发,花惊夕漏春。 ——皎然
招摇随步锡,仿佛听行轮。 ——崔子向
要路推高足,空林寄一身。 ——皇甫曾
盛名知独擅,良会忆相亲。 ——郑说
稍涤心中垢,都遗陌上尘。 ——崔子向
今宵此堂集,何事少遗民。 ——皎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几位朋友在寺庙聚会时的联句作品,每人轮流写两句,共同表达对友人李员外的思念和聚会时的感受。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思念友人(开头到"归梦远知秦") 几位诗人用"霜台客""粉署人"这些官场称呼,表明大家虽然都在朝廷任职,却常常分离。他们感叹虽然物理距离很近("阡陌近"),但因为公务繁忙总是聚少离多。用"夜色迷双树"的寺庙夜景和钟声,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 聚会场景("雨带清笳发"到"都遗陌上尘") 描写聚会时的细节:雨中传来清亮的胡笳声,报时的更漏惊醒了春花。朋友们跟随高僧的脚步,仿佛听到车轮声(期待友人到来)。大家虽然身居要职("要路推高足"),却向往山林隐居的生活。
3. 聚会感慨(最后四句) 诗人说这次聚会让他洗去了心中的烦恼("稍涤心中垢"),忘却了尘世的喧嚣。最后用反问句"为何少了你这位隐士般的朋友",表达对缺席的李员外的想念。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通过多人联句的形式,展现不同视角下的同一场景 - 用寺庙的清幽环境反衬官场忙碌 - 在聚会欢乐中流露对缺席友人的牵挂 - "洗心革面"的比喻生动形象,体现文人雅集的精神追求
全诗在描写聚会之乐的同时,也透露出唐代官员们在仕与隐之间的矛盾心理,既有对功名的追求,又向往山林闲适的生活。